1950年4月,时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宏坤接到命令,前往北京,接替海军副司令员一职。彼时长江大桥尚未建成,王宏坤接到命令后,便匆忙乘坐火车从武汉出发,打算在汉口稍作停留,休息一晚,第二天再继续启程前往北京。到达汉口后,王宏坤在湖北军区同志的安排下,入住了一家饭店。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这一次的意外停留,竟让他重逢了一位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刘世模。
提到刘世模,许多党史爱好者应该都不会陌生。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他曾因饱受内外压力而举枪自杀的悲剧。1936年,在红四方面军北上后,许多四方面军的干部被调往红军大学,接受了严肃的教育,并参与了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批判。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徐向前曾在晚年回忆录中写道,清算张国焘的错误与分裂行为,是“至为必要”的,然而,执行的过程中却有些人过度解读,造成了不少干部的不公正对待。
在这些冤屈当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许世友拖枪逃跑事件”。红四军的一些同志,特别是许世友、王建安、刘世模等人,对这一事件深感不满。正如《洪学智回忆录》所述,当时这些干部不理解为何有人污蔑四方面军的同志被张国焘收买,内心充满委屈。许世友愤怒至极,以至于吐血,而副军长刘世模更是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导致重伤住院。几位四方面军的干部前往医院探望,见到许世友和刘世模时,泪水难掩,痛苦至深。许世友决定不再忍气吞声,打算离开延安,返回川陕根据地,准备在四川打游击,以此证明他们依然是坚定的革命者。
展开剩余66%然而,事态并未如计划般发展。王建安将军认为此事极为严重,及时报告给了时任抗大党总支委员谢富治,经过一番波折,问题最终上报至中央。幸运的是,这个事件得到妥善处理,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等人后来都成为了开国上将,而刘世模因伤情过重,长期无法参与战斗。战争结束后,刘世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南商城,并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即便身患肺结核,刘世模依然坚持为抗日事业奔波,他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奋勇抵抗日伪军。直到日本投降前后,他的部队规模已发展至千余人,并归属新四军指挥。
然而,战斗的艰苦也让刘世模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肺结核的病痛让他不得不暂停前线的工作,长时间卧床休养。尽管如此,他的部队仍然在东北展开了积极行动,刘世模也因战功卓著升任为辽吉军区的副司令员、司令员。在四平战役中,刘世模的病情恶化,最终在战士们的扶持下,才勉强离开了战场。此后,他陷入了长期的疗养和治疗中,家庭经济状况也日渐困难。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刘世模随四野南下,最终到达了武汉,并在汉口的一家饭店里暂住。这时,王宏坤恰巧在此停留。两位昔日的战友十多年后重逢,情感的激荡与往事的回忆让他们相对无言。然而,当王宏坤走访刘世模的住处时,他惊愕地发现,昔日的英雄竟然已困窘至此。刘世模的生活非常艰难,他的几个孩子由一个日本女子照看,家庭条件极为拮据,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药物短缺,孩子们衣衫褴褛。王宏坤听后愤怒不已,心生不平,迫切问道:“你怎么不找我们呢?你为什么不来找我们帮忙?”刘世模却无奈地回应道:“你们都很忙,国家也很困难。”
看到这种情况,王宏坤深感不忍,立即给李先念写信,恳请他给予刘世模一些帮助。由于王宏坤急于赴任,次日便离开了武汉。后来,王宏坤得知,李先念和其他老战友在得知刘世模的困境后,十分关心,迅速为他提供了援助。然而,遗憾的是,刘世模的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尽管医生们尽心尽力,但由于病情过于严重,最终他于1952年6月不幸去世,年仅45岁。
王宏坤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刘世模同志是有功劳的,他在战斗中勇敢沉着,机动灵活。作为我在红四军的副军长,我最清楚他的英勇与坚定。”这段往事,无论是王宏坤的回忆,还是刘世模的传奇经历,都见证了那个时代革命者的坚韧与忠诚。
发布于:天津市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