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教育报推出
“弦歌·回望抗战烽火中的大学”
系列报道。
回望往昔,那段风雨兼程的过去虽已定格成永恒,但一座座凝结着先辈信念的
“精神地标”
展开剩余78%却傲然矗立。
它们既是民族危难中文脉赓续的有力见证,也是今日传承赤子情怀的鲜活纽带。
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心花园,一座产自延安的景观石静卧于茵茵草坪之上,它的
背后有着怎样的过往?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
让我们一同探寻——
绿树掩映,阳光明媚
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心花园
一座产自延安的景观石
静卧于茵茵草坪之上
这座高3.6米的石刻花岗岩
名为
“延安精神”石
北京理工大学“延安精神”石正面。李新宇 摄
远观似黄土高坡
群山叠嶂、黄河奔涌、雄浑豪迈
近看绿意盎然、阡陌纵横、赏心悦目
石上刻着“延安精神 薪火相传”8个大字
北京理工大学“延安精神”石背面。李新宇 摄
2008年5月
“延安精神 薪火相传”天然景观石刻落成
石刻是延安市赠给学校的珍贵礼物
象征着学校与革命圣地延安的密切渊源
以及与延安人民的深厚情谊
绕行至“延安精神”石背面
蜿蜒的线条一同铺展开来
记载着学校
从延安到北京的“红色育人路”
1940年1月
党中央批准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更名为自然科学院
标志着学校作为教学机构的诞生
是历史的起点
自然科学院远景。资料图片
1945年12月
按照党中央部署
自然科学院向东北进发
因解放战争爆发
留在华北办学
直至1949年9月学校迁至北京
其间先后在河北张家口、
建屏(今平山县)柏岭、井陉等地办学
于烽火之中诞生、辗转华北
而后跟随党中央“进京赶考”
这一“红色迁移路线图”
是学校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
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块来自延安的巨石
记载着学校的根脉与足迹
其传承与弘扬的延安精神
滋养了历代北理工人的灵魂
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的精神支点
激励着广大师生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8日04版,原标题《一尊石刻守望精神原点》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郭馨泽
责任编辑|王佳实
弦歌
回望抗战烽火中的大学
烽火弦歌
今天,我们在北大回望群星闪耀的西南联大
14年,这所大学在流亡办学中高举抗战旗帜!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我们的精神地标
一座石碑,834个名字,刻下一段不能忘却的大学光阴
一间容纳四百多人的教室,为何叫“八百人大”?
我们的传家宝
一本泛黄讲义,一束战火中的学术之光
“妈,把我献给祖国吧”!这封“八字家书”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这所学校的校史馆里,为什么会有“东方-1号”?
发布于:北京市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